海南大学干部培训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新闻

黎族非遗进校园:让古老文化在青春课堂绽放新声

2025-10-22 10:35:34 63 阅读

10月10日下午,海南大学青春记忆广场上,悠扬的黎族欧欧调民歌声声入耳。本学期首场“非遗进校园”特色课程——《非遗传承•黎族特色文化》人文通识课在此开课,七位来自黎族润方言、美孚方言和哈方言身着传统服装的民歌传唱人,为师生带来了一场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课,让古老的非遗技艺在青春校园焕发新生。

 

 

10月10日下午,海南大学《非遗传承•黎族特色文化》人文通识课在青春记忆广场进行。这是非遗传承人在合唱黎族民歌。高可贺 摄

沉浸式体验:非遗从展陈走向互动

课堂现场,黎族民歌婉转动听,鼻箫与灼巴竹木乐器的合奏清脆悦耳,上课的学生端坐静听,路过的师生被悠扬乐声吸引驻足。大家纷纷用手机记录这充满生命力的歌声,不少同学围在传承人身边,跃跃欲试地尝试吹响竹木乐器。敬酒礼仪环节中,传承人唱起热情的祝酒歌,三位留学生接过传承人递来的山栏酒,在醇香中感受黎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10月10日下午,海南大学《非遗传承•黎族特色文化》人文通识课在青春记忆广场进行。这是非遗传承人在演奏鼻箫。高可贺 摄

 

 

10月10日下午,海南大学《非遗传承•黎族特色文化》人文通识课在青春记忆广场进行。这是非遗传承人在演奏灼巴。高可贺 摄

“原以为传承人身着的隆重服饰是表演装,没想到竟是黎族日常穿搭。”天工书院2024级俄语专业的曹庭瑄并非课程学生,为在跨文化交际比赛中更好展现黎族文化,她特意身着黎锦旗袍跟随指导老师前来体验。亲身参与后,她感慨:“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物件,而是能触摸、能感知的生活智慧。”

课程创新:从选修课到通识教育的跨越

将黎族非遗实践课引入通识课程,旨在打破课本的局限,并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课程负责人、海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熙介绍。《非遗传承•黎族特色文化》自今年春季纳入学校通识课程体系,通过系统梳理黎族文化内核,结合田野调查、口述史采集、非遗进课堂以及文创设计等多元实践,构建“非遗传承人-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深度参与黎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0月10日下午,海南大学《非遗传承•黎族特色文化》人文通识课在青春记忆广场进行。这是体验互动环节。高可贺 摄

“鼻箫、灼巴演奏对气息控制要求极高,传承人的技艺太震撼了!”天工书院2023级药学专业的张艺馨在体验乐器演奏后感叹道,这样的课堂新奇又深刻。课程不仅吸引了本校学生,还迎来了特殊“小嘉宾”——海南大学附属幼儿园的许丁仍老师带着四个小班的孩子前来,“我们每年三月都会开展黎族文化活动,这次让孩子们从歌声、舞蹈中立体感受文化魅力。”

薪火相传:让年轻一代成为文化传承人

“第一次走进大学课堂,看到年轻人主动了解、喜欢上黎族的根脉文化,这就是最好的传承。”非遗传承人李琼梅动情地说。活动在集体舞蹈中圆满落幕,来自不同年级、专业的学生左手搭肩、右手挥臂,在黎族歌声中搭建起文化交融的友谊桥梁。

 

 

10月10日下午,海南大学《非遗传承•黎族特色文化》人文通识课在青春记忆广场进行。这是同学们共跳黎族舞蹈。高可贺 摄

这门课程的受欢迎,离不开海南大学“完全学分制”改革的支撑。学生可突破专业限制,凭兴趣选课,让特色课程走出学院、面向全校。学生们在跨学科的知识碰撞中拓宽学术视野,在自主选择的学习实践中培养创新思维,实现知识结构多元融合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非遗传承•黎族特色文化》课程组通过系统教学,将织锦、制陶、民歌等技艺融入教育,通过生动故事、数字技术、交流活动等形式,展现黎族文化独特魅力,实现活态传承与文化共享。

电话咨询 24h 获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