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学干部培训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校新闻

《海南日报》:高质量建设 多举措推进——海南大学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打造自贸港人才聚集新高地

2021-09-10 14:55:57 747 阅读

在海南大学国际旅游学院,外语老师在给学生上课。本报记者 张茂 摄

近日,海南大学首届“十佳好老师”评选结果揭晓,这是该校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广大教师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的有力举措,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

“致治之道,首重人才”,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一直以来是高等教育改革和事业发展的核心环节,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源源活水和发展动能。2018年4月13日以来,海南大学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标准,坚持“支撑引领、特色取胜,高位嫁接、开放创新”的发展理念,围绕海南重点产业发展,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带头落实“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成功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62人,人才聚集效应初步彰显,高水平人才队伍“新高地”正在形成。

多措并举,精准引才,人才引进取得新突破

优化党管人才体制,着力深化制度改革。党管人才原则是党的组织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海南大学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着力深化制度改革,在全校形成了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风尚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工作格局。同时,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构筑上下联动的师德师风建设协同工作格局。比如,在职称评审、评奖评优、各类考核中突出师德“一票否决”,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建立了教学名师、十佳教师、名师工作室、优秀教师、五一劳动之星、最受学生欢迎导师等系列评优奖励机制;举办了高层次人才国情暨党史教育专题培训班,加强高层次人才党性锤炼,砥砺政治品格等。

高层次人才引进时可直接申报认定高级职称,这是海南大学为高质量引进人才开展的众多政策“大礼包”之一。该校打破资历限制,创新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并通过一系列制度改革创新,激发教师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同时,该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文件,包括编制管理、岗位设置及聘用管理、高水平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以及创收管理办法等10个配套文件,创新编制配备管理,探索预聘、长聘、双聘、缓聘等多种聘用形式,着力满足教师职业发展需要;加快构建“多元化考核制”,单位考核和个人考核相结合,考核结果与绩效工资分配挂钩,作为评优评奖,续聘、晋聘岗位的重要依据。

此外,海南大学探索灵活多样分配方式,创新高层次人才薪酬制度,完成由传统单一的薪酬分配制度向灵活多样的薪酬分配制度转变,对全时承担国家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团队负责人,以及单位引进或聘用的、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重点专业、学科带头人或团队核心成员等人员,相应实行协议工资制、年薪制、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工资分配形式;建立以业绩贡献为导向的分配机制,加大绩效工资分配向科研人员倾斜力度,激发教师活力和内生动力,健全绩效评价体系。

改变传统的引才模式,拓展人才引进渠道。海南大学牢牢抓住人才这个“第一资源”,牢牢把握引才工作这一工作主线。

——试行分类引才,优先引进团队带头人。该校优先引进高水平团队带头人,再由团队带头人引进各层次优秀人才组建团队或直接引进整个团队;在团队人才引进方面突破现有引才政策,通过适当提高团队人才的引进待遇,对团队人才的住房、配偶工作安排、子女就学等给予优先保障等措施,并建立预聘引才制度,对符合团队科研需要,但暂未达到学校人才引进(入编)条件的博士,可通过预聘教师的途径组建科研团队,快速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学科建设。

——五湖四海延揽人才,加快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该校拟修订相关引才政策,创新国际人才评价标准,完善国际人才评价机制,打破资历条件限制,创新海外人才的职称评聘条件,提高海外人才的引进待遇,尝试外籍人才入编等,加大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

——利用地域优势,加大柔性引进人才力度。该校制定出台《海南大学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构建以“冬季小学期”为主要内容的名师导学平台,吸引国内外院士等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为学生授课;创建以协同创新为重点的科研合作平台,以共建“一带一路”研究院、指导一流学科建设、申报博士点等方式,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资源。

用好自贸港人才政策,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该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海南省的人才政策,积极响应“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多措并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一是落实对标海南高层次人才标准,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实行优秀人才“一事一议”制度,全职引进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杨天若,日本工程院院士董勤喜,以及国家级高层次人才25人。

二是依托“海南自贸港面向全球招聘人才活动”,积极引进国际化高层次人才。“4·13”以来,成功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62人,其中国家级人才25人。

三是打造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品牌,实施长效引才。目前已举办两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共有182名青年学者与该校签订工作意向书,其中有73名来自QS排名前200的世界一流大学。

四是在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和省委人才发展局的支持帮助下,成功举办首次“云招聘”直播活动,全球200多万人次收看,取得了良好的宣传和引才效果。

五是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组建海南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聘请了包括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19位国际顶级人才作为委员。国际顾问委员会主任、教授冯达旋兼任学校“一带一路”研究院名誉院长,该研究院被“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正式接纳为成员单位,并入选中国智库索引来源智库。另外,充分利用海南区域优势,柔性引进包括2名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在内的俄罗斯数学学科院士团队。

提升人才服务水平,推进人才服务“四化”建设。该校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推进人才服务的“标准化、便捷化、国际化、专业化”,力争做到“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一是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设置人才与专家科,配备专职人员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二是简化人才引进程序,探索高效引才方式。修订了《海南大学人才引进工作规定》,简化了审批流程,提高引才时效。同时启用引进人才报名承诺制度,建立便捷高效、责任明确的“审查监管并重”的新型管理制度。三是推进“数字人事”。新教师入职手续等采取了“线上”审核模式,初步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教师少跑路”的目标。四是引进第三方评估,优化人才评价标准,截至目前共有150多名人才参与了第三方评估。

队伍增强,素质提高,人才聚集效应取得新进展

人才队伍显著增强,队伍综合素质稳步提高。“4·13”以来,海南大学国家级人才引进培养取得新突破——由5人增加至30人。

据统计,该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以及“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国家级人才38人次;柔性引进院士、“杰青”等国家级人才27人。国家级人才培养和申报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其中2020年自主培养或申报入选的国家级人才6人。2021年国家级人才申报再次取得历史性突破,目前已进入会评阶段的国家级人才有10人。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海南大学教师获得“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称号,填补了该校在这个项目上的历史空白。

同时,该校实施教师能力提升工程,修订出台职工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教师国外访学研修、教师国内访学研修等实施办法,大幅放宽脱产学习年限和提高相关待遇。截至目前,共遴选138位优秀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派178位教师出国研修,教师博士学位人数提高至1306人,占比53.7%,高级职称专任教师1210人,占比50.0%。

团队建设成效初显,人才发展梯队逐步形成。海南大学实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及“教学名师培育计划”,“4·13”以来创建了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3个(含获滚动支持1个):该校教授缪卫国牵头的“热带植物保护——橡胶树重大病害灾变机制与绿色防控团队”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教授罗素兰团队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滚动支持,教授周永灿牵头的“热带水产健康养殖与病害控制创新团队”入选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创新团队。

此外,该校教授邹立刚牵头的“法学教师团队”入选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1个团队入选2020年首批海南省“双百团队”、23个团队入选海南省自然基金创新团队、25个团队入选海南省社会科学创新团队。

学科建设再上新台阶,科研能力实现新跨越。以人才队伍引培为根本,以优势特色学科群建设为牵引,推进学科群建设与海南主导产业发展紧密对接。

在人才引培聚集效应下,海南大学2020年新增的化学、材料科学、农业科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实现了学校和海南省的重大历史突破,在部省合建14所高校中并列第3。在2020年软科排名中,共有9个学科上榜,其中法学学科位列全国18名,跻身前10%,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跻身前20%。

在“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论证会上,专家组对该校“双一流”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该校“双一流”建设符合度高、目标达成度好,第三方评价持续向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目标任务。

科研项目申报取得重大突破,高水平论文快速增长——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0项(其中,“4·13”以后新引进人才获批项目占比近50%),继2020年取得超过百项的历史性突破后,再次实现新的飞跃。热带作物学院教授罗杰团队在《Nature Plants》(自然-植物)杂志发表论文;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建林课题组在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发表论文;《Nature Methods》(自然—方法)以长文形式刊发教授骆清铭科研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同期刊发人物访谈;人文社科领域提交并被采纳的研究报告56篇。

科研平台与科研机构建设取得重要进展——2020年以来,获批海南省院士工作站11个和海南省院士创新中心4个;新增生物医学与健康研究中心、创新药物与食品研究院暨新药筛选及评价平台、海南大学万宁研究院及海洋科学试验中心、海南大学全健康研究院、海南大学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海南大学真实世界数据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与此同时,海南大学三亚南繁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全面融入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建设,力争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智慧监管与治理现代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科技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南海区域研究中心被教育部认定为备案中心Ⅰ类,成为全国48所高水平建设单位之一。与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合作共建“会计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

科学谋划,高质量发展 谱写自贸港教育新篇章

下一步,海南大学将继续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国家部委和海南省委、省政府、省直主管部门等有关精神,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统筹国内国外、岛内岛外引进人才和智力资源,切实提高人才对外开放和服务水平,稳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吸引、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推动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与创建世界一流学科和国内一流大学相适应的高水平人才队伍,为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和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实施海大人才聚集工程。通过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和“引才奖励办法”分解压实人才引进与培养目标任务,围绕学科群强力推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持续打造青年骨干引进平台,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联系和对接,拓展引才渠道,加大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加大博士后招收力度;推动学科群和团队在做好引才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基础上,采用“清单式引才”模式,加快青年骨干人才的引进。鼓励基础学科、人才紧缺的学科及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二级单位,实施“银龄精英汇聚计划”,从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吸引聘用刚退休的优秀人才来校工作3年至5年,充实学校教学师资队伍并为学校培养青年教师。充分利用“内地国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可以在海南兼职兼薪”的自贸港政策红利,依托对口支援高校和其他双一流高校及科研院所,推进“一流名师双聘计划”,加快提升学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

实施师资队伍能力提升工程。突出育人导向,激发人才活力,实施海南大学卓越学者计划,加大对现有优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和教学示范引领作用,从制度上保障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为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制度保证。充分发挥出国(境)研修在师资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的作用。开展“一流高校访学计划”。分学科分批次组织教师赴一流学科高校进行观摩学习,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科建设能力。继续推进骨干教师出国研修计划,鼓励青年教师到国外著名高校或研究机构接受较长时间、系统的国际化学术培养,推进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继续实施青年教师学历提升计划,优化师资队伍学历结构,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报考国际知名大学或国内高水平大学博士研究生,每年选派10-20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进一步优化教师学历结构。

持续深化人事制度综合改革。认真落实教育评价改革精神,稳步推进职称评聘制度改革,充分发挥职称评审指挥棒的作用,紧密结合学校发展的需要,在评审程序、评审资格和评审条件等方面进一步修订完善,积极探索与国内外一流高校接轨的职称评审机制。二是探索试行管理岗位职员制改革,建立德才素质、个人资历、工作实绩的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制度,拓展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空间,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电话咨询 24h 获取方案